中国教育在线
中国教育在线
26考研必看!考研择校10大标准


25考研冲刺季!点击此处查看考研全攻略>>

  在考研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,择校作为起点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它不仅关乎大家接下来几年的学习环境与毕业资源,更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,所以大家要认真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。今天小掌来给大家整理一下考研择校的十大标准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:

  PART.01 院校基本情况

  报考一个院校和专业,首先要对目标院校有基本的了解,比如学校的地理位置,一线城市的名校竞争力更强;了解目标院校的重要程度,是"985"、"211"或者现在的双一流院校建设工程院校还是普通院校;了解报考院校是否是34所自划线院校之一,一般院校自划线比国家线要高出一些。

  注意:搜索院校信息要认准研招网或者各学校官网,进入该学校官网一定会看到招生一栏,这里可以准确直接的进入官方研究生招生的信息公布网站。

  PART.02 院校实力排名

  学校综合实力排名情况,参考各大官方平台给出的排名;学校专业排名情况;学校近年来排名变化情况,判断该校整体实力呈现上升还是下降趋势。

  PART.03 院校的自命题资料

  根据经验来看,相对好考的学校专业课参考书目一般都比较少,基本五本以下,易于复习和找重点。

  而那些难考的学校,专业课书目大都比较多,知识点多,重点不好找,这无疑加大了报考的难度。所以大家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权衡进行选择。

  PART.04 招生计划人数

  通过往年的招生计划数据,能清楚地知道近几年每个专业招收人数变化情况,判断适不适合报考,从理论上来讲,只要不是特别热门的专业,招收的人数越多,意味着考上的机会越大。

  注意:在报考时最好打听清楚,除了在官网上,也可以向已经考上的学长学姐求助攻,了解一些内部消息。

  不要小看招生计划,每年都有同学报错学校吃了亏,复试被刷才知道,原来从一开始自己就只是陪跑的炮灰,太扎心了。

  PART.05 报考人数

  报考人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少,虽然只能看到前几年的数据,但是足够帮助你从中大致判断出当年的报考情况。

  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,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建议不要报考。

  PART.06 实际录取人数

  复试完毕后从录取数据中可以得知实际录取人数,结合去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名额,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。有时候对比计划招生人数,你会发现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,所以要分析下目标院校有没有扩招的传统。

  PART.07 复试录取分数

  复试线是最直观的数据,复试线越高,考研难度越大。此外,复试线还有校线和院线的区别。有的学校会有多个学院开设同一个专业,各个学院的院线可能不一样。

  学校给出的复试线一般是各院的最低院线。所以,查找复试线的时候不要混淆校线和院线的区别。如果目标学校只有一个学院开设目标专业,则不存在校线和院线的区别。一般待国家线公布以后,各招生单位开始根据国家线划定本校的复试分数线。

  注意:部分专业的实际分数线远比国家线高得多。对于这样的专业,同学们心里必须清楚真正的分数线。如果学校没有公布分数线的话,我们可以从录取数据里找分数最低的一位同学,以他的成绩作参考。

  PART.08 推免人数

  如果某个学校推免人数超过50%,那就意味着留给统考生的名额不多了,竞争也会异常激烈,考研难度将会剧增,如果确定报考,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。

  注意:查推免人数有这几个方法,第一是进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,选择硕士目录一栏查询;第二是通过院校官网公布的推免生录取名单查询。

  PART.09 复试人数

  复试比是指,计划招收人数和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。教育部规定最低的复试比例为1:1.2,这就意味着,如果录取10人,就会有12人进入复试。

  有的学校复试比会高达1:1.5,甚至1:2,复试比例如果偏高,就能说明两个问题:一是复试线的参考价值降低;二是复试竞争激烈、风险更大。

  所以初试通过并不安全,复试不仅仅是看初试成绩,而是看考生综合能力。了解院校的复试比例非常重要,是等额复试还是差额复试决定着最终录取人数。

  PART.10 考研最终成绩计算方式

  总成绩的计算公式,可以看出初试分和复试分占总成绩的权重。有的学校初试分会占到总成绩的70%,有的是初试、复试各占50%,有的学校复试分只占总成绩的30%、甚至20%。

  在对比不同学校考研难度的时候,还要横向考虑专业课试题难易度的差异,还有些学校不公开真题试卷,所以还要多方权衡。

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
中职院校
选学校
搜学校
查学校
选专业
搜专业
开设院校
院校排行榜
高校排行
专业排行
相关新闻
Baidu
map